標題: 初冬南沙行
hrs
註冊會員
Rank: 1


UID 17
精華 8
積分 80
帖子 2135
閱讀權限 10
註冊 2010-7-5
用戶註冊天數 5062
用戶失蹤天數 2295

113.96.224.194
分享 
發表於 2013-11-28 11:26  資料 私人訊息 
初冬南沙行
【楼主按语】先将2013年11月7日《广州日报》上登载的一篇文章转载如下,因为发现里面有一人物是我认识的旧友,而且,近日他还邀请我到他在南沙新买的房子参观。


—-————————

世纪末“弄潮儿” 梦想渐远 命运迥异

大洋新闻 时间: 2013-11-07  来源: 广州日报 作者: 赵海建





  
编者按——

  自从当年被卖“猪仔”到美洲修铁路以来,中国人在美的移民路走过了150多年。150多年间,个体的悲欢离合、成功失意,本身就是一部生动的人间戏剧。

  如今,在太平洋铁路经过的很多小镇里,人们仍可寻觅到“猪仔”们当年的印迹。它或是一两个中文字样,或是一条华人聚居的街道。今天,中国人仍不断涌进美国。他们揣着梦想,争先恐后,在各个角落兀自奋进。

  或许正如丁玲在《阿毛姑娘》中所说的,幸福只在别人看去或羡慕或嫉妒,而自身是始终也不能尝着这甘味。

  文/本报特派美国记者 赵海建

  


      图/本报特派美国记者 陈安


  “剪刀”的式微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掀起一股出国热。与此同时,更多无能力留学的人也各显神通,赴美打拼。他们是壮怀激烈的一代人,以“时代弄潮儿”自居,对国内平凡、稳定、体面的“体制内”生活不屑一顾,追求大洋彼岸那种“打嗝都带巧克力味儿”的生活方式。

  在他们心中,美国是梦想的新大陆。如今,当梦想热情褪去,他们命运的浪潮已走向迥异之途。

  本报讯 来自广州的苏丽英(人称英姐)就是当年的“弄潮儿”。居美20多年来,英姐一直都在制衣业中滚爬,从一名制衣女工做到老板娘。

  在友人黄伟江的带领下,记者在旧金山唐人街的一条小巷中找到英姐的“佳丽制衣厂”。在生锈的铁门后面,是一扇枣红色木门,上面隐约写着“佳丽制衣厂”字样。

  得知记者从广州来,英姐热情地将我们迎进门去。屋中放着两排不同类型的衣车,共有16台,每台衣车桌面上都堆放着布料。除英姐外,屋中没有别的制衣工人。若在多年前,此起彼伏的机器声充斥整个屋子。但如今,一切仿佛突然停顿下来,唯有寂静。就在这寂静的屋里,英姐讲述了她与制衣厂的故事。

  80年代办厂

  赴美前,英姐曾在广州服装厂师从鼎鼎有名的陆湛师傅,学得一身好手艺。

  在英姐的记忆中,刚来美国那会是制衣行业的好时光。因为技术要求不高,更没有年龄和语言要求,密密麻麻的缝纫机旁有十多岁的小姑娘,也有七八十岁的老婆婆。那时制衣厂大多按件计酬,上班时间较灵活。与餐馆工作相比,制衣厂的工作较轻松、干净,颇受新移民欢迎。

  据悉,一名熟练车衣女工两周的薪酬超过1000美元。在制衣厂工作10多年后,一些勤快的女工甚至能买到属于自己的房子。

  于是,“家庭—制衣厂”两点一线,成为许多新移民草根阶层的生活模式。

  
变身技术主管

  1990年,旧金山制衣行业发展到顶峰,英姐也从一名普通的女工变身为技术主管。对制衣行业充满信心的英姐决心参股制衣厂。

  随后,属于自己的佳丽制衣厂正式开张。生意好时,制衣厂有20多名工人都忙不过来。然而,好时光没有持续太久。从2001年开始,美国的制衣行业开始走下坡路,佳丽制衣厂也不能幸免。生意一年不如一年,整个制衣厂最后只剩下英姐一人。

  所谓祸不单行,就在制衣厂日渐衰落时,英姐的前夫将多年积蓄和房产一卷而走。

  
“剪刀”没落

  如今,英姐与儿子一家住在出租屋里。每天早上7时,她都会准时回来打开厂门。她偶尔会接到几十件衣服的订单,如果时间紧迫,就请一些相熟的临时工帮忙。

  制衣厂每月房租、水电和保险费用高达2000多美元,但因为这是她在美多年打拼的全部心血,只要能坚持,英姐都会坚守下去。制衣厂也成为当年衣厂女工们的落脚点,大家买菜的时候走累了,都会进来喝喝茶,聊聊天。

  在美国,老一代移民谋生的技能,不外乎就是那“三把刀”——即菜刀、剪刀和剃刀。如今,“菜刀”越斩越旺,其他两把刀日渐式微。而在这个名为吕宋巷的小巷里,据悉曾活跃着十多家华人制衣厂,但如今却只剩下英姐的佳丽制衣厂在挣扎求生。

  “说起旧金山的制衣业,有太多的过来人拼了大半辈子,个中的酸甜苦辣,恐怕三天三夜都说不完。”曾经的制衣厂老板吴慕洁说。她如今已投身于餐饮和贸易行业,在她眼中,旧金山的制衣业无法重拾辉煌。


  “说起旧金山的制衣业,有太多的过来人拼了大半辈子,个中的酸甜苦辣,恐怕三天三夜都说不完。”

  英姐的制衣厂每月房租、水电和保险费用高达2000多美元,但因为这是她在美多年打拼的全部心血,只要能坚持,英姐都会坚守下去。
[未完]  
頂部
hrs
註冊會員
Rank: 1


UID 17
精華 8
積分 80
帖子 2135
閱讀權限 10
註冊 2010-7-5
用戶註冊天數 5062
用戶失蹤天數 2295

113.96.224.194
發表於 2013-11-28 13:45  資料 私人訊息 
记者观察

  他们是先行者




当年被卖“猪仔”到美洲修铁路的中国人


        在那个年代,对许多人来说,赴美是一种梦想。记者的友人黄伟江也做着出国梦。用他的话说,是因为对美国的乡村音乐着迷。

  1999年,黄伟江一家终于拎着大包小包站在纽约街头。那时,纽约正遭受一场暴风雨。看着满目萧瑟的街道,黄伟江感到前所未有的迷惘。多年以后,他这样感叹道:“那时太年轻,有一种盲目的激情。”无论如何,在中国人的海外移民史上,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那股出国潮流都具有不可被替代的地位。

  在与西方隔绝数十年后,中国人急于了解那个陌生的世界。对于中国人来说,美国是一块遥远、陌生、富足的土地。许多人都在做着自己的出国梦,无端地认为自己的命运将在那片土地上蜕变。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他们不借付出极大的代价。

  他们曾是一代人中的佼佼者,许多人拥有名校的学历或有一份体面的“体制内”工作。但与如今众多走出国门的中国人不同,当时中国实力远没有如今这样强大,不足以让他们在西方人面前拥有足够的自信。那时,中国人也还没有富裕起来,为了生存,这些“弄潮儿”必须在餐馆里干洗碗端盘子的活儿。更重要的是,因为信息闭塞,他们比今天走出去的人面临更多的文化冲突。

  即便如此,那一代人普遍吃苦耐劳、自强不息。他们以各种方式在陌生的国度立足、甚至事业有成。对于后来者来说,他们是名副其实的先行者。但与此同时,他们也失去了中国随后的快速发展中所带来的众多机遇。

  对于当年那些未能如愿走出去的人来说,命运之神并没有因此抛弃他们,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已经事业有成,甚至混得“一官半职”。

  或许,这就是造化弄人吧!

[待续]

頂部
hrs
註冊會員
Rank: 1


UID 17
精華 8
積分 80
帖子 2135
閱讀權限 10
註冊 2010-7-5
用戶註冊天數 5062
用戶失蹤天數 2295

113.96.224.194
發表於 2013-11-28 13:47  資料 私人訊息 



梁国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新职业”的成功

  与英姐相比,梁国骥的“美国梦”更顺一些。如今,老梁生活中的主旋律就是到全球转悠,拍摄优美的风景图片。2006年将生意交给孩子前,老梁每年能赚到20多万美元。而在美国,大多数常春藤大学的毕业生每年的收入,也不过八九万美元。

  40多岁移民美国

  移居美国前,老梁曾是广州白云山农场的工作人员。1984年,老梁离开单位创业,与人合伙开了一家旅游公司,自己任经理。在一次去美旅游后,老梁有了移民的念头。于是,当时已经40多岁的老梁,最终在1988年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然而,正所谓“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为了生存,老梁不得不做一些体力活。当时,老梁的二房东是一位在旧金山留学的上海人。与大多数洗碗谋生的留学生相比,这位上海的二房东另辟蹊径,做起了油漆工的活。虽然“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但因为英语好,这位上海留学生接的都是白人的活儿,工钱较高。于是,老梁就跟着他干起了油漆工的活儿。为了生存,老梁不得不放低身段,从头开始。

  那段艰难岁月,至今让老梁记忆犹新。因为以前学的都是俄语,他必须到社区学校学英语。每天下午6时下班后,老梁都要拖着精疲力尽的身子去上课。上完课后,老梁还要赶去买菜,然后才能回家吃点东西。这样的生活大约持续了三四年,令老梁欣慰的是,家人也在1992年移居美国。

  因为酷爱摄影,老梁卖摄影的生意慢慢做起来了。1997年,老梁回国拍了几张好照片,生意随后陡然好起来了,每年收入升至八九万美元。1998年,老梁出了自己的第一本摄影集。随后,因为名气大增,每年收入20多万美元。如今,在旧金山的金门大桥和渔人码头都有他的画廊。腰包鼓起来后,老梁还投资了五六套房子。

  往返于中美的摄影家

  1998年,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为了让克林顿多了解中国,老梁给克林顿寄去两本自己的摄影集,基本全是中国的风景照。后来,克林顿给老梁回了一封感谢信。按老梁的说法,克林顿由此对桂林情有独钟,访华期间在漓江坐船游了3个小时。后来,老梁在旧金山附近的斯坦福大学办展览,克林顿的女儿切尔西正好在那边读书,她曾在一名保镖的陪同下参观老梁的摄影展。

  从2006年开始,老梁完全将生意交给两个儿子打理。老梁透露,很多老华侨管不了子女,只得自己掏钱请餐馆老板帮助管教。而在教育儿子一事上,老梁借用所谓“白云山精神”。据悉,当年广州市13个农场全部亏损,唯有白云山农场凭借自己的打拼盈利,这在当时被称为“白云山精神”。于是,老梁将业务分拆包给两个儿子,视数量给予报酬。如今,已经完全放手的老梁,每年都会回国住上半年,到处拍拍照。

  [待续]
頂部
hrs
註冊會員
Rank: 1


UID 17
精華 8
積分 80
帖子 2135
閱讀權限 10
註冊 2010-7-5
用戶註冊天數 5062
用戶失蹤天數 2295

113.96.224.194
發表於 2013-11-28 13:50  資料 私人訊息 
        但像老梁这样的人并不多。在旧金山的奥斯汀广场,记者采访了同样在卖摄影的“五李”。他们住在廉价出租屋里,每天以微薄收入度日。“我们就像一棵老树根移栽到新土地上,很难存活。”其中一位姓李的人说。



  “弄潮儿”的迷惘

  在美国走访中,上海的陈先生(右下图)不知是不是读不好书的留学生。这位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留学生如今在旧金山郊外买了一栋大房子,靠招揽短期租客和绘画养家糊口,日子过得悠闲自在。

  在接记者回旅馆的路上,陈先生聊起当年的留学经历。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学美术的陈先生在央视工作。那是一个几乎人人都在谈论出国的年代,仿佛只有这样才能成为时代的“弄潮儿”,即便央视这样的单位,也没能拴住陈先生的出国脚步。

  人人都谈出国

  “当时,朋友们一见面就谈出国,就像今天谈论房价一样。当时得知自己能留学的消息后,感觉就跟范进中举差不多。”陈先生说。

  多年后,人们仍可以从电影《中国合伙人》中感受到那个年代的出国热潮。

  片中,孟晓骏永远英文词典不离手,说话三句不离“美国”,即使好兄弟患肺结核留院治疗,也因害怕影响赴美签证面试,而没有踏足医院半步探望。最终,这些满心喜悦而又不乏惶恐的求学者怀揣借来的机票钱,登上赴美飞机。但一下飞机,他们便不得不将大部分课余时间交付于中国餐馆。说到当年在参观打工的这段经历,陈先生至今仍唏嘘不已。

  1985年3月,因有海外亲戚的担保,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的曾毅敏“兴奋而茫然”地来到纽约。

  她除了在餐馆端盘,还在工厂缝过衣……她至今仍记得那时囊中羞涩的煎熬,“走在街上,闻着面包店飘出的香味,口水都要流出来。只好跑到麦当劳,悄悄拿起免费番茄酱,抹在没有黄油的面包上……”

  20多年后,当年的“弄潮儿”或已移民加入美国国籍,或仍在为得不到绿卡惶惶不可终日;或事业有成,或一事无成。曾毅敏应该算是事业有成的那种,她在美国加州创造著名的“硅谷神话”。

  靠旅馆过日子

  陈先生长期生活在纽约,算不上事业有成,但也生活无忧。去年,他用100万美元在旧金山郊区买下大房,改做家庭旅馆,每天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

  但每每想起国内那些事业有成、混了一官半职的同学时,他总有些莫名的失落。

  而当一夜暴富的发小站在刘先生面前时,这位美国某大学的终身教授,无论如何也不能淡定。

  他1994年赴美,奋斗多年终获美国国籍,而这位发小则以50万美元投资“一步登天”,让全家获得美国绿卡。1997年赴美的黎先生似乎更郁闷一些。这位数学博士曾在美国某大会计师事务所工作,薪水颇丰。

  但好景不长,遭到裁员后一蹶不振。如今,一家人依靠妻子做护士的微薄工资度日。黎先生不时有回国的打算,但随即又打消了这个念头。“现在这副德性,回国不是要遭人笑话?”
頂部
hrs
註冊會員
Rank: 1


UID 17
精華 8
積分 80
帖子 2135
閱讀權限 10
註冊 2010-7-5
用戶註冊天數 5062
用戶失蹤天數 2295

113.96.224.194
發表於 2013-11-28 13:54  資料 私人訊息 
到此,转载报纸的文章完毕了。


这篇文章中提到的老梁,即梁国骥先生,就是本文我要说的朋友。
20多年前,我在省直某单位分管经济和直属企业工作,在上世纪80年代是改革开放刚刚开始的年代,全国掀起经济热,党政军都热衷经商办企业,我单位虽然主要是搞涉外统战工作,和经济一点都不拉干,却也跟随全民经商的风潮办了十多个直属企业。

梁国骥就是那个时候从白云山农工商公司跳槽出来,组织了几个小青年,投奔到我单位属下一个公司承包旅游业务。当时由于政策还不是很开放,有些项目是不允许个体户经营的,所以,他必须挂靠到国营企业属下,才能领到营业许可证。


开始,由于他们挂靠的公司老总作风霸道,很难和这些年轻人相处,我理解他们,想支持他们放手创业,于是我让他们另行组建旅游公司,批准他们向省工商局申领执照,还帮助他们进口了日本豪华中巴作旅游车辆,这在20多年前是很重量级的支持了。这些年轻人果然很拼搏,很快在我们属下企业中成了经济效益最好,员工素质最高的企业。这个成绩,和老梁的领导水平是分不开的。

后来,在公司事业蒸蒸日上的情况下,老梁忽然去美不归,我们后来明白他又是去开创人生另一条道路了。


我也因单位领导的人事变更,新来的领导搞以人划线,调入了许多他的亲信,我的工作也发生变动,新领导让他的亲信接管了我的业务。老梁的空缺也从安全部门调来了一个业务不熟,只会阿谀奉承的人当总经理。从此,旅游公司业务日渐走下坡,最后人才流失,直至公司倒闭。
老梁去了美国后也和我们失去了联系,一幌二十多年,没有任何关于他的音讯.....

(待续)
頂部
hrs
註冊會員
Rank: 1


UID 17
精華 8
積分 80
帖子 2135
閱讀權限 10
註冊 2010-7-5
用戶註冊天數 5062
用戶失蹤天數 2295

113.96.224.194
發表於 2013-11-28 14:06  資料 私人訊息 


老梁的的近照


几年前,忽然接到老梁的电话,他告诉我说从美国回来了,到我单位去找我,发现单位旧址已成一废墟,不知我们单位还在不在?好不容易打听到我的电话,联系上了我。

我告诉他,单位大楼给香港商人林伯欣(现已故)征地了,他想在广州老城区市场中心旧中轴线上盖一座大楼,所以我单位给拆了,单位在五羊新城找了一层简单的楼临时办公,迟些会搬去天河。他于是来五羊新城拜访我,并带来一幅摄影作品作为见面礼送我。老梁是地道的广州人,祖籍番禺,一口带有严重粤语腔的普通话和我们交流,我干脆就用不咸不淡的广州话和他沟通,令交谈痛快些。

这幅摄影作品不是我见惯的照片风格,而是将摄影和国画韵味融合在一起的即是摄影又像国画的艺术创作,这种风格令我耳目一新。



老梁送给我的作品(由于是用手机翻拍,光线反射,效果不佳)。



老梁贴在作品后面的自我介绍信息

(待续)
頂部
hrs
註冊會員
Rank: 1


UID 17
精華 8
積分 80
帖子 2135
閱讀權限 10
註冊 2010-7-5
用戶註冊天數 5062
用戶失蹤天數 2295

113.96.224.194
發表於 2013-11-28 14:58  資料 私人訊息 
老梁是约我们26号一早,由他开车接我到他在南沙的新居参观的。
他在广州老城区本来就有旧屋,但周围都给开发商征地建了高楼,只剩下他们几户平房没有划在征地拆迁范围内,虽然因此不用拆迁,但居住环境就差劣许多了,所以,前几年从美国回来,他就打算买新房,由于他是番禺人,又听说霍英东在南沙投下巨资开发,于是就到南沙买了一套100多平方的房子,每年和太太回来几次,也算是度假胜地。

他说小车有三个位,叫我约多几个人,他随口列了两个他还能记得的名字,其中有的住得太远,不好接送,我建议由我邀请一位在职的,不要都是退休了的,这样好让他多认识一名在职的干部,以后有事也方便互相照应。他觉得我的建议很好,一口答应了。于是,两个老同事,一个新朋友,就搭乘他的小车从广州直奔南沙。

我们先到南沙新垦海鲜水产市场买了些鱼暇海鲜和水果,然后再到19涌海鲜市场找了间饭馆用餐,自带海鲜加工收费每人10元,老梁说,在新垦市场也有餐馆可以加工,但那边没有风景环境,而19涌是旅游景点,餐馆就在河涌边上,有时可以看到水上许多候鸟。虽然这里也有海鲜卖,但因为是旅游点,就比刚才新垦贵。由于我们来得晚,靠河边景观好的位置都坐满了人,只好坐到饭堂中间。

我们按计划吃了午饭就去参观老梁的新居,然后回广州,吃饭间另一同伴接到他在南沙当领导的亲戚电话,一定要去他那里坐坐,看来计划得临时增加项目了。

老梁的新居叫奥园,他买了在半山腰的楼房,背靠青山,面向大海,风景十分优美,空气非常清新,在广州闹市生活惯的我,一下到了这种地方,仿佛身处仙景。(待续)
頂部
hrs
註冊會員
Rank: 1


UID 17
精華 8
積分 80
帖子 2135
閱讀權限 10
註冊 2010-7-5
用戶註冊天數 5062
用戶失蹤天數 2295

113.96.224.194
發表於 2013-11-28 15:38  資料 私人訊息 
老梁的新居令我震撼的不是风景环境,而是他在家里陈列的摄影作品和一套高级的音响设备。
因为我原来也是摄影和音响的爱好者。
人都会有各种业余爱好,但同时爱好摄影和音响的就不是很多。
我的缺点是业余爱好过于广泛,广而不专,最后到老了,只剩下修修水龙头和换换电灯泡的本事。
有机会观赏高层次的发烧水平,对我是一种精神享受。
客厅周围都悬挂着大小不一的摄影作品,说实话,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这种风格的摄影,










以上是梁生客厅墙上悬挂的众多作品中的两幅
頂部
hrs
註冊會員
Rank: 1


UID 17
精華 8
積分 80
帖子 2135
閱讀權限 10
註冊 2010-7-5
用戶註冊天數 5062
用戶失蹤天數 2295

113.96.224.194
發表於 2013-11-28 15:55  資料 私人訊息 
在我们欣赏他的作品的时候,梁生开启了音响,客厅里立即飘扬起优美的音乐,音色之美无法用文字形容,因为我的语文功底比较浅薄,它那大直径的低音啦叭放出来的低音几乎可以听得出低频谱段的几个层次,不会令人感到沉闷或撞击。

他说,几条音频输出线都是很贵的,我看到单单电源线就有竹杆那么粗,当然线材应该是纯铜的了,插座也不是普通的电源插座,而是纯铜制作的。我问了整套花费是多少?他说:12万。



两个音箱中的一个



整套音响因为逆光,手机没能拍好
(未完)
頂部
hrs
註冊會員
Rank: 1


UID 17
精華 8
積分 80
帖子 2135
閱讀權限 10
註冊 2010-7-5
用戶註冊天數 5062
用戶失蹤天數 2295

113.96.233.227
發表於 2013-11-29 10:03  資料 私人訊息 
梁生的人生给了我许多启发。
作为客人的三人中,我和另一位黄生都和他同年,大家在人生道路上都走完了大部分,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我们都没有因为年龄和公职的退休而停止工作,都在剩余的生命日子里更加自由地为自己的爱好而生活。
显然,梁生的人生比我更成功,尽管我曾经是他的上级。
有几点我是无法比得上他的:
在逆境时能坚强,这点是共同的,但在顺境时能不安现状,继续进取,这是我所缺乏的,要放弃舒适的家庭,离开老婆孩子,离开父母老人,远涉重洋,从社会最低层重新捱苦,这不是许多人所能做到的。


对事物观察和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我是直线式的,而我发现老梁却有“脑筋急转弯”的功能,或者叫作逆向思维的能力,不跟随主流,不盲从权威,这也是成功的重要因素。我是从他的作品中感悟到的。他是搞摄影起家的,一般人的印象里,玩摄影都是烧钱的,我年轻时就是因为家里穷,虽然很爱好照像,到电影厂买报废的胶卷,自己冲洗,自己制做放大机,但都无法继续下去。最近发现儿子也迷上摄影,买摄影机和几个镜头都花去几万元,我警告他,俗话说,玩摄影,穷三代。而今天参观了老梁的家居,竟然发现他就是靠摄影致富!他身在美国,但他拍摄的作品绝大多数却是中国的风景,而这些作品却在美国能卖出好价钱,每年稳拿20万美刀的收入,他甚至把镜框、作裱的生意都包揽起来,分配给儿子经营,这样,他就专注出外取景创作。他以自己最熟悉东方文化的优势,专注西方上流社会对艺术的爱好和追求心理,走出一条融现代摄影技术和中国国画韵味成一休的独特道路,形成个人风格,并因此成名,加上美国等西方尊重知识产权的国情环境,他的作品高昂的价格获得了社会的认同和尊重。

所以,他的事业在每一个节点上,都体现了他以自己的优势完美地和当地社会人文特点融合的特点。如果换另一个地方,比方说,如果他不是在美国,而是在中国大陆,我看结局会是完全两样。

所以,烧钱的爱好,非但没有“穷三代”,反而造福了他。有了这个基础,同样是烧钱的音响爱好,他现在就玩得起了。我蹲在他那12万元的音响前,把耳朵凑近啦叭箱,细心地听静音时的效果,听不到任何细微的杂音,就和没有接通电源,没有开机时那样。此时我回忆起50年前我玩HI-FI音响时(电子管),为了消除残余的一丝点交流声,苦战了几个月,修改了多少次线路,换了多少个滤波大电容和镇流器效果都不理想,50年后能现场目睹和耳闻这种效果,令我十分感慨。(待续)
頂部
hrs
註冊會員
Rank: 1


UID 17
精華 8
積分 80
帖子 2135
閱讀權限 10
註冊 2010-7-5
用戶註冊天數 5062
用戶失蹤天數 2295

113.96.233.227
發表於 2013-11-29 11:41  資料 私人訊息 
下午四点左右,我们离开了老梁的家,由他开车送我们到我们三人中的黄生亲戚家作客,这是另一个小区,不像梁生的半山腰,而是在平地,但也非常豪华,在一楼复式单位,前面有小花园,后面的院子靠着小河,主人自己建了个小码头,有一条私家小舢舨,高兴时可以在河上划船,后院有凉亭,我们就在凉亭里喝茶聊天。主人是南沙区的一位领导,他告诉我们,刚调来时到处一片荒凉,没有今天这种豪华景象,他太太告诉我们,刚来的时候,要去农村市场买茶,一路走泥浆路,都不能穿好的鞋子,干脆每次都从广州带菜过来。


是的,南沙给我的感觉到处都是新楼房,新马路,和当年的深圳一样,但比当年的深圳更有规划,房屋的设计更高档。但是,城镇化不是有了楼房马路就实现了的,有了硬件,还需要更多的民生配套设施,更多的服务系统和居民文化素质的跟上,否则,至多也不过是将瓦房换成洋楼的农村而已。


曾经在不知那里新闻里看过,香港的空气污染是来自南沙的气流,说珠三角中南沙的空气质量最差,但不知是不是我们去的这一天天气比较好,并没有感到空气污染的问题,起码比广州舒服。





南沙的日落





农家饭店


主人带我们到一个农村,在田野里有一间简单的农舍,这是一个农家饭店,两夫妇经营,以鸭肉著名,鸡鸭都是自家所养,朋友的亲戚是这里的熟客,店主远远看到我们下车,我们走进店里就听到㓥鸡的叫声。朋友告诉我们,在这里吃饭要早一点来,迟了人多了,店主就搞不过来,要等很久。果然,我们坐下时太阳还未下山,等太阳下山后,客人基本上坐满了整个饭厅。


吃完晚饭,主人夫妇用车送我们到番禺广场,我们上了地铁3号线,回到家时差不多八点了。
(完)
頂部
hrs
註冊會員
Rank: 1


UID 17
精華 8
積分 80
帖子 2135
閱讀權限 10
註冊 2010-7-5
用戶註冊天數 5062
用戶失蹤天數 2295

113.96.233.227
發表於 2013-11-29 12:39  資料 私人訊息 
补充梁国骥的两幅摄影作品:

頂部